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,您的生活服务帮手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地板打蜡

BYD登顶全球第一, 中欧电动汽车还没谈拢, 欧盟又盯上了中国轮胎

发布日期:2025-05-24 01:45:56 浏览:37375

2025年的全球汽车市场竞争相当激烈,中国车企比亚迪以黑马姿态拿下“世界城市车”冠军”,销量更是一骑绝尘。

无奈的是,欧洲市场却因中欧电动汽车关税问题僵持不下,而欧盟又突然调转枪口,对中国轮胎发起反倾销调查!

比亚迪的“逆袭剧本”

如果说特斯拉是新能源汽车的初代网红,那比亚迪则是后来居上的技术狂魔。2025年4月,比亚迪海鸥拿下“世界城市车”大奖,成为中国品牌首次问鼎这一“汽车界奥斯卡”的车型。

评审团给出的理由很直白,设计创新、性能能打,关键是价格还亲民。

欧洲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结果更直观,2025年4月,比亚迪纯电车型在欧洲的销量首次超越特斯拉,以7231辆的成绩登顶。

比亚迪的“出海秘籍”并不复杂,总结下来就是“低价策略+全产品线覆盖”。

比亚迪最便宜的车型海鸥售价仅2.2万欧元,约合人民币17万元,比欧洲本土品牌的同级别车型低30%以上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海鸥在国内仅售69800-75800元,远远低于海外版售价。对于中国车企来说,相当振奋人心。

与此同时,比亚迪在欧洲推出8款车型,从微型车到高端SUV一应俱全,甚至包括不受欧盟高关税限制的插电混动车型。

这种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打法,让习惯了高溢价市场的欧洲车企措手不及。

更让国际社会侧目的是比亚迪的“技术底气”,其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、电机电控系统,以及全产业链布局,让成本控制能力碾压对手。

集团执行副总裁李柯在领奖时直言,12万名工程师和百万员工的创新合力,才是比亚迪的底牌。

插播一条冷知识,比亚迪的“垂直整合”模式几乎包圆了产业链,从电池原料开采到整车组装,甚至连车机系统芯片都自研。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操作,让欧洲车企羡慕嫉妒恨。

要知道,大众、宝马等老牌巨头还在为电池供应链焦头烂额,比亚迪却已实现“电池自由”。

不过,中国比亚迪等国产车企在欧洲的销量狂飙,却踩中了欧盟的“敏感神经”。

中欧电动汽车的“关税罗生门”

2024年10月,欧盟不顾多方反对,将中国电动汽车关税从10%猛增至45.3%,理由是中国车企“接受政府补贴导致不公平竞争”。

这一决定引发连锁反应,中国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,德国车企集体反对,西班牙、斯洛伐克等国也暗批欧盟“保护主义过头”。

中欧在电动汽车上矛盾的核心,实则是市场与利益的博弈。欧洲车企正陷入两难,它们依赖中国市场的利润,可又忌惮中国电动车抢占本土份额。

尤其是德国,德国车企在华销售额占全球三分之一。

不过,而欧盟的“关税大棒”并未奏效,2025年4月,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注册量同比暴增59%,插混车更是飙升8倍。

消费者用实打实的订单投票,便宜好用的车,谁会和钱过不去?

实际上,中欧双方并非没有妥协空间。2025年4月,中国提议以“最低售价承诺”取代关税,欧盟态度有所松动。独立分析师米哈伊尔·别利亚耶夫指出,欧盟需要中国的市场配合,尤其在特朗普对欧加征关税的背景下,与中国合作反而能成为谈判筹码。

中欧关于电动汽车关税的这场拉锯战,也算是一场心理战。

德国车企明里暗里反对高关税,毕竟大众40%的利润来自中国。而法国则力挺加税,试图保护雷诺等本土品牌。这种分裂的局面,让欧盟的决策效率比疯狂动物城的树懒还要低。

可谁也没想到,中欧电动汽车关税硝烟未散,欧盟又开辟了“第二战场”——轮胎。

轮胎战火,欧盟的“围魏救赵”?

2025年5月,欧盟宣布对中国乘用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启动反倾销调查,理由是“中国低价轮胎损害本土产业”。

数据显示,欧盟轮胎市场规模超180亿欧元,直接关联7.5万个就业岗位。表面看,这是为了保护本土企业,但深层逻辑,或许是为了遏制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全面渗透。

从数据上来看,中国轮胎企业早已不是“低端代工”的代名词,2022年,欧盟从中国进口的汽车相关附加值占比达16%,超过日韩。

更关键的是,中国轮胎的性价比优势难以复制,同样规格的产品,价格比欧洲品牌低20%-30%。

欧盟若强行加税,最终可能推高消费者用车成本,进一步削弱本土车企竞争力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欧盟此前已对中国卡车轮胎征收反倾销税,此次调查不过是“扩大打击面”。贸易保护无法解决根本问题,欧洲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提升自身产业效率,而非像美国一样筑墙挡风。

在小小的轮胎背后,也有着蝴蝶效应。中国轮胎企业如玲珑、赛轮已在欧洲建厂,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。

欧盟若一意孤行,反而可能倒逼中国企业加速海外布局,最终让欧洲本土供应链“空心化”。

比亚迪的崛起、中欧关税博弈、轮胎战火蔓延,这三条看似独立的剧情线,实则指向同一个真相,全球汽车产业的话语权正在重构。中国凭借技术创新与成本优势,逐步打破欧美垄断,而传统汽车强国则试图通过贸易壁垒延缓颓势。

欧盟的保护主义政策从来不是长久之计,无论是欧盟的“关税盾牌”,还是美国的“特朗普式围堵”,最终都可能反噬自身,谈判与合作才是正解。

中欧若能在电动汽车领域达成价格承诺协议,或为全球贸易摩擦提供新范本。而欧盟若继续四处开火,恐怕只会让自家车企在双线作战中耗尽元气。

参考资料

欧盟对中国乘用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倾销指控展开调查 2025年5月22日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

中国品牌首获“汽车奥斯卡”奖杯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2025-04-27

特斯拉再度失去全球纯电销冠地位 被中国品牌全面超越 CNMO手机中国2025-05-13